中国医械企业冰火两重天,比创新药企还要难-医药慧(原医药观察家网)——谈医论药,存慧于文

资讯

中国医械企业冰火两重天,比创新药企还要难

发布时间:2022-03-31 16:22:24  阅读量:2246

作者:小米  来源:健识局

核心提示:拥有好的方向、团队和技术的项目到任何时候都是稀缺资源,就算资本市场暂时挤压泡沫,最终也会回归价值常态。

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正经历冰火两重天的考验。

2021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医疗器械注册11314项,35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上市,相比2020年增加35%。其中,先健科技、沛嘉医疗、心脉医疗等多家上市公司的产品在列。

相比一类新药,创新医疗器械受关注程度不算高。其实,这些年中国医械创新进步还算比较快。国家药监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只批准了1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2016年批准了11个,2020年批准了26个。

然而,每年上万医疗器械批文里面,这几十个创新产品根本不能激起水花,反映在市场表现上也是如此。

2021下半年,A股三家医疗器械企业:科惠医疗和创尔生物,南京普爱医疗相继终止IPO。港股市场上,2019年以来上市的医疗器械企业几乎全都处于破发状态,股价能站在发行价之上的屈指可数。

整体上,国内器械厂家还不完全具备与跨国巨头的“软实力”,医疗器械也没有实现完全的标准化。和药品不一样,每年两位数的医械“创新产品”本就寥寥,而临床医生可能根本不愿意用。

技术和销售两条腿都很沉重,这是中国创新医疗器械必须突破的困局。

创新资源不再稀缺

大批上市企业还在起步

同创新药行业一样,创新医疗器械近年收到资本的极大关注。尤其是港股的制度创新,拉低了上市企业的准入门槛,未盈利的创新医疗器械公司能在香港上市,获得融资渠道。

A股要求相对严格,主板、科创板都不允许未盈利的医疗器械企业上市,但登陆两地资本市场的医械公司,表现差强人意的占了大多数,最大的问题,就是产品缺乏新意。

惠泰医疗是国内心血管器械“新锐”,2021年登陆科创板,曾被外界寄予厚望,可以打破强生、雅培和美敦力跨国药企筑起的市场门槛,在电生理领域完成国产化替代。

现实格外骨感。国海证券的数据显示,2020年,强生的电生理业务销售30.3亿元,市场占有率58.8%,排名第一;雅培和美敦力分别21.4%和6.7%;惠泰医疗排名第四,市场占有率只有3.1%。

3月11日,惠泰医疗公布2021年年报。公司去年实现营收8.29亿元,同比增长72.85%,但惠泰医疗在年报中坦承:“与进口厂家存在一定差距,导致高端产品仍以外资品牌为主。”

和创新药企一样,创新医疗器械企业目前面临着研发投入和市场推广的双杀。

2017年启明医疗、杰成医疗、微创心通的心脏瓣膜相关产品相继上市时,爱德华、美敦力、波士顿科学的产品尚未进入国内市场。启明医疗靠先发优势,独享80%的市场份额,但公司至今尚未盈利,而且股价从2022年开始破发。巨额的研发投入和销售费用是主要原因。

研发是维持创新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而在市场上,医疗器械的推广可能比药品花费更大。有业内人士指出:“就算是同类器械,不同器械厂家也存在差异。医疗器械推广的重点是在于如何更多培训医生,更习惯使用自家的产品。”

强生、美敦力等众多跨国巨头在中国组建创新中心,其目的之一就是教会医生熟练使用公司产品。

器械和药品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创新器械几乎没有医保支付的加持,每一个推广可能都要靠企业自己来。作为心脏瓣膜的后来者,沛嘉医疗两款新产品分别在2021年4月和6月相继获批。根据今年2月的投资者沟通会纪要显示:2021下半年,两款产品共卖出452套产品,医院实际植入量仅290例。

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2021年年中曾预测,2021年中国开展TAVR手术8800台左右。沛嘉医疗的市场空间很大,但开发起来难度也很大。

沛嘉已经表示:公司不会与国际巨头拼财务实力,将采取自研和BD相结合的模式。

创新力度有限

试错成本推给资本市场

医疗器械领域尚未完全享受医保的阳光笼罩,先迎来了集采的风暴。

按照国家医保局的统一部署,血管介入、骨科植入、电生理、起搏器等高值耗材将逐渐纳入国家集采,今后相关领域的市场价格将大幅缩水。

进入集采的大部分是中低端产品,和当下众多创新医械产品不在一个层次上,但是基本功能是类似的。

已经开展了一年多的冠脉支架集采,给相关高端支架产品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有外企甚至表示,可能会停掉高端支架的推广。一方面,几万元和700元的支架放在一起,大部分消费者会选后者;另一方面,高端产品入院也会受到集采的影响。

对于创新药品,国家医保局开通了“双通道”,试图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入院难;但对于器械,目前没看到类似的绿色通道政策。

创新医疗器械企业不光跑赢市场,还要跑赢政策。尤其是,未来省级集采为主导的集采模式确立,各省会开展更灵活的耗材集采,企业想要整体推进市场策略,就需做更多功课。

于是,把”烫手”的创新业务推向资本市场,成了不少企业的选择。

健识局获悉,微创电生理于本周启动科创板IPO。3月2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印发通知称,3月31日召开2022年第24次上市委员会审议会议,将审核微创电生理的科创板IPO申请。若成功,微创系将迎来第4家上市公司。

国内知名投资机构的合伙人认为:短期来看,中国医疗器械的创新基本都是跟随跨国巨头的改良型创新,反复试错积累的经验价值很大。在他看来,这些创新拿到资本市场上,比较容易获得认可。

这些需要大量投入、又需要时间等市场验证的企业,是否能靠上市一锤子解决问题?目前来看,至少在港股上,问题还是很多。

面对当下的挑战,传统器械龙头已启动转型。乐普医疗新增抗疫监测产品;而蓝帆医疗则启动“二次创业”,向全球化医疗器械平台转型,聚焦健康防护、心脑血管、微创外科、医疗护理四大业务。

万变不离其宗,任何行业、任何企业最终还要回归到价值投资。拥有好的方向、团队和技术的项目到任何时候都是稀缺资源,就算资本市场暂时挤压泡沫,最终也会回归价值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