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图待展,中医药“十四五”规划出-医药慧(原医药观察家网)——谈医论药,存慧于文

资讯

蓝图待展,中医药“十四五”规划出

发布时间:2022-04-13 17:25:15  阅读量:3501

作者:张秋霞  来源:医药观察家报

核心提示:高楼平地起。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实现上述目标,《规划》提出十大任务,11项重点政策举措,其亮点颇多,为实现新时期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中医药的相关利好政策频发,此次《规划》由国务院首发,足见国家对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重视,中医药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

微信截图_20220413172406.png

特邀嘉宾

本报特约观察家、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中医药专委会委员 齐正伟

本报特约观察家、国内知名医药行业分析专家 史立臣

安徽健嵘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沈明

高楼平地起

中医得到长足发展

医药观察家:回顾“十三五”时期,我国关于中医药行业的政策频频出台,在政策支持下,中医药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从“十三五”到“十四五”,您作为医药行业从业者,在这个过程中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齐正伟:自2016年的“十三五”开始至2021年进入“十四五”以来,中医药行业得到长足发展。随着2017年《关于深化审评审评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的实施,中药创新药上市审批速度和获批数量明显加速和放量,2021年获批上市的中药创新药数量达到12个,超过了过去四年的总和,中药创新药研发与上市进入了快车道;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对医保目录实施动态调整,中成药谈判进医保通过率在2017年、2019年、2021年分别为62.5%、95.8%、83.9%,目录中中成药数量的占比接近50%;2019年3月,首个中国中药询证医学中心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这标志着中药开始步入以科学证据为核心的循证医学模式;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中医药进入防疫治疗的前沿并取得良好疗效,吹响了重大传染性疾病治疗“中西并重”的号角,更是让以连花清瘟胶囊为代表的中成药出现在国外抗疫一线。这些变化也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史立臣:经过五年发展,2021年,中药行业的市场规模达到约6000亿元,复合增长率为8%,这五年中,我国中药创新药在研发和审评政策上有了很大发展,中药创新药的研发也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仅2021年就有11款中药创新药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批上市。在医疗终端领域,截至2020年底,全国中医医院达到5482家,全国基层中医馆总数已经达到3.63万个,中医药市场从政策到医疗终端的布局已经完成,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沈明:“十三五”期间,中医药行业的发展速度肉眼可见。许多中医院新建大楼拔地而起,中药材、中成药、中药配方颗粒的销量急剧上升,中医的智能设备得到了临床应用,中医馆的患者也明显增多。

医药观察家:《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而本次《“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是由国务院首次印发,这反映了什么?在您看来,《规划》的发布有何现实意义?

史立臣:部委印发的文件,基本只能在本体系内得到重视,而中医药发展却是整个国家的事情。因此,本次《规划》由国务院印发,并把中医药发展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足见政府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视,这将会极大地促进中医药在国内快速发展,让中医药行业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让中药产品、中医疗终端和中医培养等方面获得更强有力的发展保证。

齐正伟:《规划》是建国后首个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中医药发展的五年规划,可见国家对中医药事业之重视。《规划》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中医药新发展格局,统筹医疗、科研、产业、教育、文化、国际合作等重点领域,全面发挥中医药多元价值,促进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是对中医药发展作出的全局性、战略性、保障性的纲领性文件,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定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从国家战略层面建立健全适合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机制,能更好地解决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更利于充分调动地方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各有关部门、地方党委政府共同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工作合力。

沈明:发展中医药并非中医药管理局一个部门的事,而是整个国家的大事。100多年来,西学东渐导致西医西药占据了医疗体系的主流,中医中药沦为替补。在吸收西方先进医学的同时,却丢掉了中医中药的精华。3000年来,中医中药都能解决中国人的病患,保证亿万人的健康,现在怎么就保证不了呢?

快速放量

西强中弱或将改善

医药观察家:此次《规划》在保留《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核心指标的基础上,更突出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删除了原有的中医药服务、中药产业、中医药教育类指标,新增了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医疗服务下沉、中西医协同发展类指标。这一系列的变动体现了国务院怎样的考量?体现了怎样的产业趋势?

史立臣: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是满足居民疾病康复和健康需求,只有应用到居民疾病健康服务中去,才能获得长足发展。另外,中医药不能独立发展,中西医协同、疾病诊断上既治标又治本才能获得居民的认可,所以,将中西医协同发展作为指标是很关键的。未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重大疾病的辅助治疗及疾病康复等方面将发挥巨大作用,所以,医疗服务下沉成为关键,这可以让更多的居民享受到中医药的专业服务,更能促进中医药发展。在中医药产业发展上,随着政府支持政策的落地,疫情中疾病预防和健康中药市场会快速放大,中医药终端数量也会剧增,市场总量也会急剧放大,中医药行业将真正迎来发展的春天。

齐正伟:部分指标的调整是基于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而改变。医疗服务下沉是重点解决中医药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表现在大城市强、边缘地区弱;大医院重视、基层医疗机构缺失。中西医协同发展是解决多年来医疗机构重视西医弱化中医的现实问题。这些改变更加增强了基层百姓对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坚持中西并重的发展理念,强化中西医结合学科和专科建设,促进中西医联合诊疗模式的改革创新,这将是未来我国医疗发展的大方向。

沈明: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最能体现规划的水平,否则,规划就是空话。与西医体系相比,中医治未病明显棋高一着。毕竟,对于老百姓来说,要的是“健康”,而不是忙着“治病”——整天做不完的化验,各种B超、CT核磁的检查,还有开不完的手术,一轮又一轮的放化疗,最后却依旧无济于事。

医药观察家:《规划》指出,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中医药优质医疗服务资源总体不足,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仍较薄弱,中西医协同作用发挥不够,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和应急救治机制有待完善,传承创新能力有待持续增强,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仍需提升,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政策体系需进一步健全。在您看来,造成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如何解决?

沈明:中医药发展,首先是不充分,其次才是不平衡。从民国开始,就有人喊着“废除中医”。新中国成立以来,医学的教育体系更是以西医为主导,一代代的医生是按照西医理论培养起来的,一位一位院长也是遵循西医体系进行管理的,这样走过几十年的医疗体系,中医药资源怎么会充足,能力怎么会不薄弱呢?

并非中国缺少病人,也并非中医药治不好病患!社会弱中医已久,导致中医中药的传承处于“勉强维系”状态,远远谈不上“发扬光大”,解决之计唯有政府加大给中医院、中医科、中医人的资金、待遇和机会,加大加大再加大!

齐正伟:造成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制度原因。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供需关系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中西医专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以及不同群体享有中医药服务水平的不平衡;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在:政府投入不充分、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不充分以及与西医现代化技术快速发展相比,中医药的现代化水平不充分等方面。要全面实现中医药的充分、平衡发展,需要全面贯彻《规划》的各项要求,在明确七大目标15项具体指标的前提下,完成十大任务,落实好涉及的40项具体措施,强化组织实施,并从政策、机制、体制等四个方面提供保障。

史立臣: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药缺乏明确的标准;二是中成药的安全性、有效性不明确,患者和医生使用存在很大障碍;三是中医科室在很多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消失,公立医疗中“轻中医重西医”情况严峻;四是中医的传承模式出了较大问题,现有的中医学教育并没有全面完成中医真正的传承;五是中医药基础研究滞后;六是很多中药由于缺乏临床数据,没有进入临床路径。

《规划》已经就上面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如果真正落地,将极大促进中医药发展。

亮点颇多

但求表里如一

医药观察家:《规划》提出建设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建设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高水平中医药传承保护与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推动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加快中医药开放发展;深化中医药领域改革;强化中医药发展支撑保障十大任务,并就如何完成提出了一系列要点。在您看来,《规划》最值得关注的亮点是什么?为什么?

齐正伟:规划值得关注的主要亮点是:一、《规划》由国务院办公厅首次发布,起点高、站位高;二、具有鲜明的新时代特色,使中医药发展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构建新格局;三、四项原则贯穿始终,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遵循发展规律、深化改革创新、统筹协调推进,一张蓝图绘到底;四、注重顶层设计,从政策、体制、机制等四个方面提供保障。整个《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有目标和具体指标,有任务和实施措施,更有支撑与保障。

史立臣:《规划》提出了11项重点政策举措,其中最具亮点的是:“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中医药服务“扬优强弱补短”建设;中西医结合能力提升项目;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平台工程;中药质量提升工程”。另外,最重要的是,《规划》把区域中医药发展列入政府绩效考核,这将令很多中医药的发展规划落到实处。

医药观察家:《规划》提出,截至2025年底,全国中医医院数要达到6300家,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0.85张,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2人,县办中医医疗机构覆盖率达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的比例力争达到100%,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比例达90%。要实现以上目标,我国相关部门还需作出哪些努力?

沈明:以上的目标只要花钱就能实现,但关键在于这6300家中医院是否真正以中医治疗为主,是否会“挂着羊头卖狗肉”?是靠“望闻问切”还是靠CT核磁?目标达到后如何吸引到足够的患者就诊?

史立臣:《规划》的目标要实现,需要在政策支持、资本引导、中药审批、中药质量管控、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终端建设、医院中医科室建设、中药临床路径进入等诸多方面做好相关工作,才能保证《规划》的落实,完成上述目标。

齐正伟:这是《规划》中对部分发展指标的数字化体现。要实现上述目标,可谓是任重道远,但最关键的还是要落实好《规划》提出的十大主要任务,特别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如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打造岐黄学者品牌,持续开展岐黄学者培养、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等项目,做强领军人才、优秀人才、骨干人才梯次衔接的高层次人才队伍等。

走出国门

力求“一招鲜吃遍天”

医药观察家:在加快中医药开放发展方面,《规划》提出,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巩固拓展与有关国家的政府间中医药合作;扩大中医药国际贸易,鼓励发展“互联网+中医药贸易”,逐步完善中医药“走出去”相关措施。这些条例的提出对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而言意味着什么?相关企业走出国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史立臣:中医药是全球医药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全球有很多的华人聚集地,所以,中医药在国外有很大的市场机会,尤其是中药产品。

但中医药要真正走出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要打造具备全球医药产品共性如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标准化的中医药体系;二是要强化中药创新药的临床数据要求,以公认的临床数据作为打开全球市场的关键点;三是要强化宣传教育,让各国民众接触中医药文化,感受中医药的效果。

齐正伟:中医药要走出去就必须强化自身发展和国际化思维。中药企业走出国门,更需要从中药产品上下功夫,做足功课,如中药原材料质量控制与检测、中成药循证医学证据的完善、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化科技手段的结合、中医药贸易+互联网的融合等等。

沈明:中医药的国际化早有基础,无论是东南亚还是非洲、欧洲。建议相关的中医药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苦练内功,先服务好国内的14亿人口。

医药观察家:近年来,随着高层对中医药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各类支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特别是在2020-2021年,中医药行业利好政策密集出台,涉及到药品审评、临床使用、医保支付、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等诸多方面,中医药行业政策环境大幅度好转,《规划》的出台对中医药行业的发展而言有何影响?企业应如何把握政策风向?

史立臣:《规划》对中医药行业的发展无疑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会造就一个万亿市场,这对任何药企都是一个巨大的发展契机。药企要想抓住这个风口和机遇,就要在以下几个方向上尽早布局:中药材资源的掌控(包含基地和产品)、中医馆布局(要取得当地政府支持)、中药创新药研发、中医药健康产品的研发(非药)、中医药市场资源的整合以及对当地政府针对中医药发展政策的把控和介入。

“十四五”后,中医药市场必然成为资本关注的热点之一,药企可以凭借自身资源、资本资源和政府资源提早布局。中医药市场的空前利好,不仅对制药企业是利好,对医药商业企业和零售连锁企业也是利好,关键是要构建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和尽早掌控中医药资源。

沈明:国家有了规划,高层特别重视,中医药必然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期。对于中医药相关企业而言,要拿出自己的绝活,看好一个专病,专注一个领域,不要求全求大,“一招鲜吃遍天”最适合中医药企业。

齐正伟:自“十三五”以来,中医药利好政策不断,各类支持、鼓励措施频出,仅2020年以来就出台了很多政策,如《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基于“三结合”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下的沟通交流技术指导原则》、《中药新药毒理研究用样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本次《规划》的出台更是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了航向,中医药行业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对中医药企业可谓“千载难逢”的机会,如何抓住政策的“春风”,借力国家“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实现新的腾飞成为企业的最大战略难题。企业要将产品融入《规划》的路径,坚持质量优先、全产业链监管,坚持传承创新,主动将中医理论、人用药经验、临床实践相结合,完善循证医学证据,聚焦治未病、疑难杂症、重大疾病和康复保健领域,做足做好自己的产品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