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振兴政策连击,中医药迎来最好时代-医药慧(原医药观察家网)——谈医论药,存慧于文

资讯

人才振兴政策连击,中医药迎来最好时代

发布时间:2022-07-12 17:00:42  阅读量:31768

作者:卢阿峰  来源:医药观察家报

核心提示:仿佛理想真的照进了现实,中医药人才培养走上了“高速路”。

近日,国家中医药局、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中医药人才培养从宏观到微观,从高校到基层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划,令广大中医药从业者备受鼓舞。而近期国家药监局决定成立由两院院士、国医大师、资深专家组成的中药管理战略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更让中医药行业接连在审评部门收到“政策红包”。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这个道理我们都懂,而现在,仿佛理想真的照进了现实,中医药人才培养走上了“高速路”。

微信截图_20220712165921.png

栏目主持:卢阿峰 医药观察家报社记者部主任

特邀嘉宾

齐正伟  本报特约观察家,北京旭日博远首席顾问,河北省基层卫生协会慢病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申 勇  北京盛世康来中药营销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

孙波涛  资深中医药行业专家

中医药复兴清晰可见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

医药观察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党中央、国务院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医药法》《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等扶持政策的接连出台,积极支持并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正在或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中医药行业的发展生态。作为在中医药行业从业多年的您,这些年来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申勇:最大的感受就是“整个社会对中医的认可度大大提高,中医医疗机构的发展越来越好”。我的很多同学20多年前刚从中医学院毕业时,都分配到县级中医院,很多都是平房建筑、或80年代的老旧楼房,经过20多年的发展,很多县级医院都变成了现代化的大楼,中医院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县级中医院、地级市中医院的门诊量,近20年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认可中医的患者越来越多;国家层面对中医药的扶持也越来越大,很多中医学院变成了中医药大学,国家层面也出台了《中医药法》及各种具体的扶持政策。

我觉得中医药的复兴,是民族自豪感和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必然结果,是国家文化自信的必经之路。

齐正伟: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医药行业也经历了外资企业引领、内资企业追赶、内外资企业齐头并进的蓬勃发展。在医疗领域,一方面在综合三甲医院各类检测新技术、新设备一应俱全,原研药、创新药大行其道;另一方面在综合等级医院中医科被冷落,县级中医院停滞不前,中药质量和安全性备受诟病,中药创新举步维艰。2016年《中医药法》的出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厚植了沃土,激活了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潜力,提升了中医药服务国人健康的能力,扩大了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辐射力。

近年来中医药行业发展生态明显改变,如中医药服务可及性明显提升,从公立综合医院中医科的设置,到社区和乡镇卫生院基本上可提供中医药服务,截止2021年底,全国备案中医诊所超过2.6万家;国家医保目录和基药目录中成药的数量与占比逐年提升,有效促进了中药的临床准入与使用;在DRG/DIP医保支付改革中对中医药服务项目进行分级定价、区别对待;全球首个中国中医药询证医学中心的成立,为中医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权威循证依据;符合中药特点的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正逐步完善,从中药注册分类、审评证据体系、分类审批等方面加快中药新药的审批上市;抗击新冠疫情让中医药进入抗疫一线治疗,中医药顺势进入国外抗疫治疗市场,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等等。

孙波涛:作为一个大半辈子都在中医药圈子里打拼的人,我明显感觉到十八大之后,国家对于中医药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强,原来重视中医药口号居多,而现在是实际行动屡屡出现。而且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医药的声量越来越大,社会的关注度和认可度越来越高,润物细无声地提高了中医药的地位,良性循环地促进中医药发展。

医药观察家:本次《意见》是由国家中医药局首次牵头制定,四部委联合引发的系统部署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政策性文件,不仅设置了具体目标,还锚定了完成时间表,种种特点引人遐想和振奋。您怎么看待《意见》的发布?具有哪些意义?

齐正伟:中医药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中医药人才的发展,在《中医药法》的引领下,建立中医药人才发展激励机制是关键。而人才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更需要长期规划,分步推进。本次《意见》明确了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总体目标要求, 提出了新时代人才工作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围绕确保相关政策措施落地落实,还明确了组织实施的相关保障措施。《意见》的出台为新时代加强中医药人才工作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

申勇: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扶持,而人才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持久的投入。《意见》的发布,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意义在于:有利于中医药产业链各人才的培养;有利于现有的中青年中医药骨干踏实工作、勇出佳绩;有利于引导社会舆论,让中医药发挥更大的作用,解除患者的痛苦。

孙波涛:我认为《意见》的出台,显示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于中医药的长期发展的重视,而高到院士级别的科学家,小到社区卫生院配备的中医医师,都作出了详细、长期的培养规划,这说明《意见》所代表的的趋势和精神,不是空话,是从上到下的完整、全面、深入的发展路径,对于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人才缺口何解?

西医学中医将成惯例

医药观察家:《意见》明确至2025年时,实现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里,中医医师配置不低于本机构医师总数的60%。这实际上比2017年原国家卫计委《医疗机构基本标准》中的要求还要高:中医医院的基本标准之一,是“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总数的比例不低于60%”。“医师”和“医药”一字之差,但意味着各级中医医院都要增加一定的中医师数量。对于这一目标的设置与完成难度,您怎么看?

申勇:从目前我调研来的全国各县级中医院、市级中医院的实际来看,在东部、中部等发达地区,中医医师人才不低于60%是可以达到的;但是如果是西部(例如甘青宁、云贵川)等地区,如果要完全达到这个比例,可能还有一定的距离。我认为还需要加强中医医护人员的薪酬待遇,以各种实际条件加强中医机构中人才的培养,以吸引和留住中医药人才在中西部地区安心工作。

孙波涛:对于这个指标,我在震惊之余感到振奋。以往中医院的中医医师的配备率可能不会过半,而此次直接要求达到60%,会制造出巨大的中医医师的配备缺口和市场需求,对于中医药院校而言,是非常利好的消息。

另外,我个人认为,按照我国计划经济特点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习惯,为了满足巨大的医师缺口,会逐渐放开职业院校开设中医药“短平快”专班的限制,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进行培养,使得职业教育与高等院校培养相结合,在短期内大规模培养符合要求的中医医师,而中医专业热也会出现。

齐正伟:这一目标的提出更加强调中医医师在医疗机构的临床价值。而数量占比的量化指标更明确了中医医院的人员配置结构,这也符合中医治疗的特点,讲究辨证施治,方剂与中成药仅是中医治疗的手段之一。从中医医师的配置数量上看,有一定挑战和难度,但可以将目标进行阶段性分解。

医药观察家:按照《意见》的要求,2025年,80%以上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一名能够提供中医药的医务人员。《2020年全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村卫生室61.6万个,如果严格按照80%画条线,这些村卫生室就要配备至少48万名“能提供中医药”的医务人员。而全国拿到中医类别执业资格的医师数量,到2020年是57.98万人,加上助理医师10万人,总人数不到70万。而包括村卫生室在内,基层医疗机构数量总共有95万家,也就是说平均一家基层医疗机构分配不到一名中医师。您怎么看待这一差距?到2025年能实现目标吗?

齐正伟:按理论上计算,目前中医临床人才差距在27万人左右,用3年半时间完成。每年平均需要培养出7.7万人的中医医师。这个目标经过分解以后应该说有难度但还是可行的。临床中医队伍主要来源是每年全国中医药院校毕业生、从事基层医疗服务的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化的培训与考核、等级医院退休中医医生的部分返聘等。

申勇:差距肯定是存在的,东部中部可能实现、西部欠发达地区可能有困难,而且这个巨大的差额数额短时间可能无法补足,毕竟人才的培养周期很长,而2025这个期限显得非常紧张。我认为,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普及,或许可以通过视频共享的形式来实现中医师覆盖到村卫生室的目标,通过折中的办法完成任务。

孙波涛:我认为这个量确实很大,但是完成起来不会像想象中那么难。全国各地的中医药高校只有40多所,但除了这40余所单学科的中医药高校,还有医科大学、医学院、医学高专、卫生健康职业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等名头的高校,这些相关的高校超过140所。此外 ,还有80余所医学院校被并入部属 和很多省属大学,即大学里的医学院,如北大医学院 川大医学院等,这类医学院校就有80余所 。

因此,这些具备培养中医药人才资格的高校总数就超过了270余所,倘若需要,还有一批数量过百的“职业学院”……这样的话一旦需要,加入培训大军的院校将达到惊人的370所!完成这个任务应该就更加有保障了。

而且,有巨大的需求,自然会有聪明人来顺应市场需求,只要培训的过程严格按照教育大纲和课程来进行,严格把关执业考试,那么完成指标也就可期了。

医药观察家:有观点认为,西医学习中医虽然经过多年的探讨和改革,但西医对中医缺乏全面的认识,导致教学大纲制定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大部分学生只是应付考试,西医与中医根本就是不相交汇的平行线,所以《意见》提出大力推进西医学习中医的相关举措存在巨大阻碍。对于此观点您怎么看?西医学习中医还需要哪些具体举措支持?

申勇:西医学中医,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通过系统的学习,提高西医对中医的认知是可以是实现的。早在50年代,我国就兴起过“西学中运动”,例如很多医科大学,当初更名叫新医大学。很多现在的西医院士当初都是通过这个过程了解中医、认可中医的,例如目前的西医消化病院士樊代明教授,在很多西医的高峰大会论坛上对中医非常认可,近年来还牵头开始主持了太极药业藿香正气口服液的西医科研项目,就是西医能够接受和认可中医药的明证。

西学中的政策若是能够得到贯彻,有利于西医提高为患者治病的水平,造福更多的患者。而一小部分西医学派非常反对中医药,排斥中医药,甚至抹黑中医药,我认为完全不需要辩论,就如同“你看不见wifi,但wifi事实存在”,中医药用实际疗效和成绩说话。

孙波涛:高调要求西医学习中医,是一种必然的结果。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一带一路计划的实施,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越拉越高 ,而中医药是传统文化的极佳载体,当然需要国内西医学习中医。

我认为未来随着国家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全世界范围内都会自动掀起中医药热,这与国家的国际话语权息息相关,而中医药行业也会乘风而起,迎来更好的发展时期。

齐正伟:未来最吃香的医学专业可能是中西医结合专业。尽管西医和中医的理论体系不同,但是最终也是殊途同归的,随着西医循证医学体系的普及,2019年国内首个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标志着中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洋为中用,走中西医结合的新路径。

在临床,中医可以借助西医的检查、化验协助疾病的诊断,在治疗上更可以中西融合协同用药,让治疗更加相得益彰。当前在临床,西医并不排斥中医,特别是在治未病、慢病调理、术后康复、疑难杂症等领域中医更具优势。中医也在借鉴西医的技术手段,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对中医的高度重视,构建一套中西医相互学习的机制更为重要,西医学习中医的障碍也会得到克服。

话语权获实质增强

中医药迎来最好时代

医药观察家:中药创新难,是行业公认的。6月28日,国家药监局决定成立由两院院士、国医大师、资深专家组成的中药管理战略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以进一步构建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审评审批体系,保障和促进中药监管工作重大决策的科学性、权威性。秘书处设在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管理司,这释放了怎样的信号?会对中药审评审批体系及创新带来哪些改变?

申勇:由于中药品种很多都是复方,组成成分无法做到西药那样的化学成分的清晰,所以饱受诟病,不是很适应当前化药审批体系,但是中药的疗效是存在的,有很多还是立竿见影的。

此次在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管理司下设中药管理战略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这说明“审判员”群体中加入了支持中医药的群体,中医药支持者的话语权增加,这说明开始从顶层设计层面考虑中医药的审批审批问题,用适合中药的方法来审批中药,中药创新难的问题会得到一定改善,会对中药审批体系带来积极的变化,让更多的中药新药走向市场,解除患者的病痛。

齐正伟:中药创新的难点在于中药新药的评价标准与体系。有中药管理战略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来进一步完善中药审评审批体系,这是天大的好事,而机构又设在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管理司,这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也为中药新药未来的审评评价标准增加科学性和权威性。大胆预测,未来中药创新药审批的机会大大提高。科研机构、中药企业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深刻把握中药创新药的审核标准与要求,在中药创新药的研发与注册方面大展宏图。

孙波涛:中医药创新及审评审批难度大的原因其实在于要克服西医设定的限制,在一些领域,中医与西医各有优势,取长补短,相互结合才是最优解。中药管理战略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设置在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管理司,相当于在审评审批机构给中医药设置了一个缓冲机构,设法变通和创新中医药审批审批程序和标准,加速中医药创新的发展。

医药观察家:无论是践行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战略,还是加大力度支持基层建设“中医馆”:促进西医学习中医,在如今临床使用受限、集采竞价压力、成本持续走高的当下,可以说是中医药市场的“及时雨”。作为中医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中医药企业应当如何把握政策风口,积极作为,才能不辜负总书记、党和政府的殷切期望?

齐正伟:对中药企业而言,如何把握国家政策风口积极作为,提出如下建议供企业参考:1、强化中药产品全产业链质量管理,不断优化生产工艺质量,让中药生产标准化、规范化,提升中药生产的现代化水平;2、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注重成本控制,力争产品的质优价廉,更好迎接集采大考;3、系统化筛选企业现有中成药产品,在独家品种/剂型、类独家品种、民族药、专科领域用药、罕见病用药等特色产品方面进行调研和规划,培育中成药产品特色优势;4、分类施策,临床终端产品高度重视循证医学证据的完善,挖掘药品的临床价值;零售渠道产品,要重视品牌宣传与产品美誉度的打造,更好适应不同市场终端的治疗要求;5、在市场准入方面,提前布局,关注诊疗指南、临床路径管理、医保目录、基药目录等准入条件的标准与要求,聚焦产品本身的临床研究与文献发表,增加市场准入的机会;6、创新药研发方面,更要抓住新的中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联合科研机构、医院制剂室等单位力争有创新中药审批上市,让创新药成为企业新的增长动能。

申勇:总体而言,对于接下来的中医药行业的发展,我想用“总体光明,道路曲折”来形容。现如今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患者基数在不断增大,中药的“治疗+调理”的双重作用,整体上有利于中药企业良性发展。而客观上中成药集采、进入医保目录、进入医院的难度也逐年增大,也对中药企业增加了推广的难度,但政策的接连出台,也给中医药企业营造了相对较好的发展环境,值得肯定。

对于未来的中药企业的发展路径,我认为,要改变过去那种“普药没特点、新药无优势”的发展思路:如果是发展普药,就要像六味地黄丸、安宫牛黄丸、板蓝根颗粒、双黄连口服液、前列康片一样,走“普药新作”的道路,把产品特色与健康需求相结合,走出一条品牌发展之路;如果是发展新药,就要像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丁桂儿脐贴、麝香保心丸一样,走“特色优势”的道路,把产品优势与临床治疗相结合,走出一条临床应用之路;如果是发展大健康产品,就要像王老吉凉茶、云南白药牙膏、山楂树下一样,走“健康特色食品”道路,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走出一条创新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