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谷”的创新魅力-医药慧(原医药观察家网)——谈医论药,存慧于文

资讯

“中国药谷”的创新魅力

发布时间:2023-07-24 09:16:27  阅读量:9174

作者:杨学聪  来源:经济日报

核心提示:中关村凭借扎实的制造业底子,基地抓住“制造业服务化”“服务型制造业”契机,蹚出一条两业融合的新路。

  “初步形成‘新药筛选—动物实验—临床研究—注册上市’链条,初步形成一批典型两业融合发展模式。”这是试点两年,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交出的两业融合成绩单。

  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2020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确定40个区域和80家企业作为试点单位。大兴生物医药在北京,被誉为“中国药谷”的产业基地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中关村唯一冠名生物医药产业的专属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历经20年发展,注册企业达6000多家,有12个国家级监管机构和科研院所,以及120余个各类服务平台。凭借扎实的制造业底子,基地抓住“制造业服务化”“服务型制造业”契机,蹚出一条两业融合的新路。

  生产研发深度融合

  虽偏居北京南六环外,“中国药谷”却不乏人们熟知的网红打卡地。同仁堂健康旗下知嘛健康零号店就是人气颇高的一家。工作日的下午,出没于此的散客和团队络绎不绝,当天出炉的消夏甜点已被抢购一空。

  “同仁堂知嘛健康零号店于2019年正式落成。”同仁堂健康药业知嘛健康市场营销副总监何晶告诉记者,同仁堂健康在以产品为导向向以服务为导向的战略转型中,打造了新零售业务旗舰店。零号店位于同仁堂健康药业大兴生产基地,在基地管委会的扶持下,打造出沉浸式购物体验中心,孵化出很多受年轻人追捧的新品。

  在她眼中,知嘛健康不只是零售,更是打造的一个健康生活方式空间,覆盖全生命周期、全健康历程的管理。从按照年轻消费者喜好孵化出第一个标准化产品——红罐膏方,到衍生出越来越多的业务模式,“前店后厂”的两业融合使这里吸引了更多新生消费力量,打造出大量高质量的药食同源系列产品,带来经济效益的明显提升。

  如今,红罐膏方系列产品已经从单店产品转向线上线下全渠道铺开。“这是第一个从终端消费者需求出发,由消费者、渠道定义的产品。”何晶说,从门店反向孵化,在单店或小部分区域取得成功后,在工厂实现柔性生产,已经成为知嘛健康惯常的产品孵化理念。从山楂椰味、莫吉托味的慕斯蛋糕到新推出的荔枝口味咖啡,还有即将上市的速冻包子、榴莲麻花……这些随时令而变的无添加美味食品,不仅体现了同仁堂的匠心,更使产品谱系日益家族化。

  如果说零号店带来了体验中心的亲切感,北京希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两业融合则更有生物医药园区的“硬朗”。这是一家兼具硬实力与软实力,专注细胞和基因治疗(CGT)全领域一站式合同制造和开发组织(CDMO)创新转化的平台企业,将服务和制造融为一体。

  随着细胞治疗2021年在国内开启商业化,基因治疗研发日益火爆。今年6月30日,希济生物8000平方米GMP厂房正式落成,标志着“中国药谷”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具备规模化生产服务的基础。作为目前京津冀最大的细胞基因治疗生产基地,这里建立了以基因药物、病毒载体药物和细胞药物为核心的共性技术平台,可为基因细胞药物企业提供质粒、病毒、细胞等产品的工艺开发、质量控制、生产和注册等服务。

  “我们这类平台企业的存在,可以让研发企业少走弯路,使研发和生产灵活融合。”该公司副总经理吴燕告诉记者,他们的目标客户有两类。一类是包括高校在内的基因细胞研发机构。随着我国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的建立,高校院所和医院纷纷参与到制药行业中来。“我们凭借自主技术积累,帮他们把工艺工序走通,实现技术迭代,提高研发效率,加速研发进程。”

  另一类客户是初创型企业,这些企业不需要花大价钱自建厂房,委托希济生物即可进行药品研发、注册和商业化生产。为满足不同需求,希济生物工厂在管线设计时做了比较灵活的布局,以满足不同产品工艺的需求。

  延展链条提质增效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通过技术渗透、产业联动、链条延伸、内部重组等途径,打破原有产业边界、促进产业交叉融合、育成新业态新模式,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支撑、融合互动的动态过程,最终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升级。

  知嘛健康和希济生物都通过“制造业服务化”或“服务型制造业”,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这种由传统的以产品制造为核心,向提供丰富服务内涵产品的服务转变,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方向。而“中国药谷”正是一个从制造业起家、具有深厚底蕴的产业基地。

  2002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起步时,定位就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园区;2006年加入中关村,定位为生物医药主阵地。经过多年发展,园区企业在制造之外,往下游延展出销售、流通环节;往上游接入研发阶段,将技术转化成产品。随着制造业企业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不断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条,临床前药学服务、临床试验服务等配套行业也应运而生。

  2021年9月,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获批国家发展改革委第二批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区域,从金融、政策、市场、监管等方面为企业赋能,聚焦产业前沿,布局特色产业园区和关键核心技术服务平台,加快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打造“医药·科技+金融·服务”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两业融合,是从企业经营层面实现服务环节和制造环节的融合。”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管委会副主任高岩告诉记者,“希济生物、知嘛健康、诚益通、中科基因等一批企业已经成为两业融合的典型代表,我们才敢说基地有资源、有条件蹚出一条路,我们有信心在这条路上走得更快更远。”

  生物医药每个环节都很专业。有调查发现,生物医药领域的科学家创业成功率不足5%。如此严酷的大浪淘沙,使科学家创业不可能像传统大药企一样自建临床、药理、动物实验等专业部门。为降低成本,他们会倾向于选择深耕自己擅长的研发领域,其他环节则通过市场化购买服务来解决,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这是服务业与制造业结合的内在逻辑。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按照市场规律推波助澜。”高岩说,与外地相比,北京发展生物医药优势在于人才、临床和监管资源。打造两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就是要将这些优势快速转化为产业优势。“两业融合最核心的点,是在合适的阶段匹配最合适的资源。我们会在更多环节提供定向加速,提高效率,促进产业发展。”

  补齐短板完善生态

  两年前,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扩区至22.5平方公里。为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基地管委会下了大功夫。

  今年以来,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重点推进与落地园区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在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活动举办开展等方面进行合作;成立生物医药基地区域伦理服务中心,补齐产业生态短板;今年8月北京生物信息智算中心项目开工在即,助力园区在靶点发现、新药筛选方面提升效能……目前,园区内已有12家国家认可实验室(CNAS实验室)、6家第三方医学实验室。

  同样在今年,基地内的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园、北京国际核酸药物产业园、医工融合创新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按下施工“快进键”。中关村药谷生物产业研究院院长聂书君表示,规划建设六大特色产业园,就是要提前布局生物医药产业的特色赛道,提供特色服务,集聚特优人才,出台特殊政策,取得抢占前沿赛道、批次引进项目的效果。

  此外,他们还成立金融投资服务联盟,集合银行、基金、券商、协会等多层次、多阶段的金融服务机构,给不同阶段企业精准提供融资渠道选择和个性化产品;定期举办中国药谷院士专家大讲堂等学术交流活动,营造专业化氛围;全面梳理市区政策,聚焦园区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企业,强化政策引导和精准服务,支持企业精耕细作,及时回应企业诉求。

  产业要素高度集中,产业生态日臻完善,让越来越多生物医药企业愿意到这里安家。“基地经常会举办基因细胞或生物医药的沙龙活动,促进上下游企业间良性互动。这里有网格员,有领导包片,对企业诉求响应迅速。”吴燕告诉记者,在落地“中国药谷”一年半的时间里,希济生物在签合同超过20项,订单总金额已超1.5亿元人民币。

  有试点还远远不够。今年年初,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与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11家单位共同制定了《关于北京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强化推动形成国家、北京市两级两业融合试点示范体系。在北京,两业融合将不断走深走实。